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4-11-29 10:00
来源:地震三点通
本文选自《城市与减灾》2024年第2期,原文题目:关于新时代增强中国应急科普能力的若干思考,作者:邱成利,本推文仅节选文章第四部分。
作者简介邱成利,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应急管理部科普智库专家,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大连海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二级巡视员、贵州科技厅厅长助理等职,是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和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会演等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科普讲解》专著,主编《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了不起的中国古代科技》等。
关于加强中国应急科普的若干思考
加强应急科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关于科学普及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实需求,是更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对于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活动
(一)顶层设计,加强应急科普工作
政府应将应急科普纳入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细化应急科普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和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社会对应急事件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加强对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提高公众应急避险科学素质
(1)公众的应急科学素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危机来临的时候,如果个体具备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的应急知识较多,全社会的应急、抗灾能力就会变强,就可能在突发事件中大大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中国公众的应急科学素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培训,加强应急科普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公众应急能力与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正式启动
(2)加强应急科普宣传。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对应急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将应急科普纳入学校、社区、企业等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演练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
核科普活动系列专家讲座
(3)建立应急科普平台。建立应急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提供丰富的应急科普资源,方便公众随时随地学习应急知识。要推进应急科普“互联网+”,提升应急科普传播方式现代化水平,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和体验渠道,创新活动手段,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全社会参与应急科普活动的浓厚氛围。
地震应急志愿者培训平台
(三)强制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技能
在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强制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技能是加强应急科普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急科普不同于一般科普,对于涉及人民生命的重要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方法,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采取强制普及措施,确保每一个成年人均具备基本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为了实现强制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应急救援技能标准
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技能标准,明确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
小学生参观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科普基地
(2) 加强科普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应加大对科普机构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人才队伍水平。应急科普机构目前较少,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应该加快建立一批新型应急科普机构,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提高应急科普机构的服务能力。
(3)重视应急科学知识生产
应急科普专业性和挑战性较强,突发事件将引出很多新的科技问题,应提供准确的科学内容。结合应急事件中的科技问题,遴选组织该领域专家、传播心理学家、媒体人士等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突发事件。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应急科普人才队伍。
(4)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
将应急救援知识技能纳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确保相关人员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援知识技能,例如心肺复苏方法、AED体外除颤仪、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建立应急救援知识技能考核机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他们掌握相应的技能,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要求重新参加培训。
(四)学校和企业配备应急救援用品
学校和企业在突发事件中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用品,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学校、企业配备应急救援用品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学校、企业应急救援用品配备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用品配备标准,明确学校必须配备安全头盔、防烟面罩等并规定具体要求和数量。
(2)加强学校、企业应急救援用品采购管理。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应急救援用品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加强库存管理,确保用品的及时供应和使用。
(3)建立学校、企业应急救援用品使用培训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建立使用记录和报告制度,及时反馈使用情况。
(五)提倡家庭购买应急救援产品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提倡家庭购买必要的应急救援产品是加强应急科普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实现家庭购买应急救援产品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家庭购买应急救援产品的必要性,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提供购买指导。倡导家庭必须配备急救包、安全头盔、防烟面罩、灭火器、应急手电、急救药品等。向公众提供购买应急救援产品的指导和服务,包括产品种类、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
(3)建立销售渠道。鼓励企业生产符合标准的应急救援产品,并通过多种渠道销售给家庭用户,为家庭提供方便的购买途径。
(六)创作应急科普图书视频
(1)要大力提高科普作品供给能力,实施应急科普精品创作计划,打造一批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质科普精品,强化应急科普阵地建设,提高应急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
(2)可以通过图书和视频的形式,将应急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公众,提高公众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应急救援科普图书和视频作品,需深入了解受众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创作计划和内容设计。
(3)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创作。邀请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参与创作过程,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在内容表现上注重创新和创意,采用动画、漫画等形式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4)在数字化应急科普资源的开发上,丰富可视化展现形式,提供广大公众可理解、可接受的应急科普形式。通过科普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应急科普实践。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和宣传作品,包括线上线下的书店、图书馆、电视台等渠道,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定期开展应急救援专项培训
定期开展应急救援专项培训是加强应急科普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培训活动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信心。为了实现定期开展应急救援专项培训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标准,明确培训的时间安排和方式选择。
(2)建立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担任培训讲师确保培训质量。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参训人员的掌握情况和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应急救援专项培训中来。
来源:地震三点通